认知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的开口说:“这不可能”,就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说放弃一样重要。

在很多场合下,你这么一说不仅暴露了你的学识,而且还会暴露你的心态。特别是程序员,在产品说要实现xxx功能或者UE说要实现yyy效果的时候,很容易用“这个无法实现”这样的语句来“抗拒”需求。

我记得有这样一件小事。

程序员A说:“这个框架已经限制了,无法实现这个功能,别白费力气了!”。

程序员B说:“我们可以再试试,或许还有其他办法呢?”。

A显得很不耐烦,说到:“你要是不相信我,你就自己搞吧,我不管了!”。

B没有和A继续争论而是默默地转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B就找到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仅简单而且高效,只需要在框架的基础上简单封装一下就好。

这样的场景,我相信参加过工作的开发大大们经常遇到。之所以我们说出一些类似“不可能”的华语,要么是心态不对,要么是认知不够。很多人在工作当中面对复杂事情的时候会说“这不可能”或者“这绝不可能”的话,可能你都没有思考过就随口说出来了,一方面显得自己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会拒别人于千里之外。

刚入职场的程序员和工作已久且爱思考的程序员有着很不一样的认知。刚入职场的程序员或者工程师,面对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基本都是一一顺从,无论需求是否合理,他们都会老老实实的把需求转化为一行行的代码,稍微有点想法的估计因为“胆小”而不敢发声。随着职场的磨练,业务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敢于产品经理“抗衡”了,对于不合理的需求会与产品大大们针锋相对,有时候你会发现产品需求会议俨然一场分崩离析的内战。项目做的多了,编程能力、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又上了一层楼,优秀的程序员们不仅能挑出不合理的需求(伪需求)而且还能提出更合理的需求帮助产品更上一层楼,提升产品的逼格和实用性,不仅减少了开发成本而且还提升了团队作战的士气,更重要的是产品经理以后不敢小瞧你了,你自己也会获得无行的成就感。经历事情(如项目经历),思考和总结事情的发展、经过、结局,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提升自我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

年轻时候的嬴政敢爱敢恨,个性很强,下面是吕不韦和嬴政的一段对话。

吕不韦:我为了王上的千秋大业,有些事情,王上一时不可理解。
嬴政:不可理解?有些事情,还要使劲才能理解呀?
吕不韦:我只能告诉你,当一个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事情,未必是真实的。
嬴政:未必真实?那我看到的是什么?
吕不韦:你看到的,只是真实的影子。
嬴政:那就请仲父告诉我,如何才能理解你的真实?
吕不韦:王上现在还没这个能力!

统一六国之后,嬴政面对李斯感慨:“如今天下已经一统,那么大秦现如今的仲父又是谁呢?”可见吕不韦在嬴政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非同一般。

我从 “深入理解Linux内核” 这本书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Linux 是非抢占式(nonpreemptive)内核。

自从接触Linux以来,在个人的认知中Linux都是抢占式的。那么为什么这里却说它是非抢占式的呢?

这本书又很权威,难道是自己错了?我就硬着头皮又去找相关的资料,结果算是搞清楚了来龙去脉。

Linux分为内核抢占和用户抢占,Linux内核版本2.4支持内核抢占但不支持用户抢占,一直到Linux内核版本2.6才都支持内核抢占和用户抢占,”深入理解Linux内核” 这本书是基于Linux内核版本2.4之前讲解的,所以说法并没有错误。

活到老学到老,讲的是人无论在那个阶段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对于新鲜事物,我们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虚心请教和借鉴才能避免一定的损失。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技术培训,老师提问:“谁能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 墨菲定律 ?”,我看了一下全场,半分钟没有人回答,于是自己就斗胆站起来说了:“你总是担心的事情,它总会发生的。”,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我相信当时会场中有能比我解释更好的人,可能是他不敢也有可能是他不屑于回答。说这个事情并不是要彰显我自己有多么厉害,而是要告诉大家多读书是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一种方式。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对于人的认知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1559469918269

以后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首先要摆正心态,然后去找比你更强的人来请教。这样做的话,你即结交了朋友又学到了知识,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